圖為民眾在柳州市零工市場了解工作。林馨 攝
大學期間,他便利用課余時間在互聯網上接約拍、旅拍等單子,“那時做得好,兼職月收入能有幾千元人民幣。”作為“Z世代”,黃鐔鋒敏銳地捕捉到數字經濟浪潮對靈活就業形態的重塑。
為此,黃鐔鋒積極引入游戲直播、游戲陪玩、電商視頻剪輯等高度依賴數字平臺的新興崗位,為年輕人創造更多靈活就業機會。“在柳北區零工市場,短視頻、直播等數字化技能培訓課程最受歡迎,常常爆滿。”黃鐔鋒介紹,許多年輕人經過培訓便能快速對接線上平臺上崗。
“數字游民”概念源于歐美國家,依托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實現工作地點自由。如今,伴隨中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平臺主播、電商客服、遠程設計等新業態崗位不斷涌現,為靈活就業群體提供更豐富的選擇。
在柳州市零工市場里,一幕幕數智化場景不斷上演。熒屏上,工作崗位實時滾動更新;大廳里,智能服務機器人,正為學生精準配置暑期崗位;房間內,主播正在直播間推薦崗位。
科技賦能下的精準匹配,已成為現代零工市場的鮮明標簽。對于中斷職業生涯三年的“寶媽”黃雯佳而言,柳州市零工市場內的數字化信息交互屏如同“指南針”。依托智能推送系統,她在小區樓下的餐飲店找到了服務員工作,成功兼顧育兒與就業。
柳州市就業服務中心主任覃春秋,見證了數智化變革給零工市場帶來的根本性轉變。“過去找零工,靠熟人介紹或路邊蹲守,遇欠薪、工傷維權難。如今,由政府主導的零工市場嚴格審核企業資質,更依托大數據實現崗位與人才的精準對接。”覃春秋說。
隨著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中國各地正積極探索數智化賦能零工市場。從“馬路蹲活”到“云端匹配”,南京市數字零工市場打通就業“高速路”,該市場搭建的數字化智能場景涵蓋職業指導、創業服務、政策咨詢、權益維護等,既為求職者提供更多機會以及保障,也讓企業用工沒有后顧之憂。
四川省則以“數字賦能+靈活共享”模式為“零工經濟”注入新活力。其打造覆蓋對接崗位、確保合同法律效力、薪酬結算等全流程的智能用工系統。
國家層面,中國官方已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持靈活就業發展并優化人力資源服務,同時明確加強零工市場建設與強化相關就業服務的重點。
覃春秋認為,打造數智化賦能的零工市場,為“數字游民”及農民工、“寶媽”等群體提供靈活就業渠道,既緩解結構性就業壓力、增加收入,又通過滿足企業彈性化、數字化用工需求實現降本增效,從而形成“就業穩—收入增—消費活”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