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頭村召開業主大會表決小區事項。 姜龍 攝
橋頭村小區因2024年底物業公司撤場后陷入管理真空的困境,這個以鐵路職工為主、居民們相守三十年的老家屬區,一度面臨設施老化、環境雜亂、服務缺位的窘迫。當“無人管”變成“自己管”,居民們以主人翁姿態握緊“自管鑰匙”,讓老小區煥發新生,不僅環境整潔了,鄰里笑容也更多了。
橋頭村的蝶變始于一次居民共識的凝聚。面對管理困局,城北街道及寶家山社區多次召開“居民夜話”會聽取居民意見,一致決定成立業委會自治組織,最終以熱心公益的李少榮為代表的七位居民,在全體業主推舉下組成業主委員會。
在業主委員會成立初期,街道及社區及時提供政策解讀、流程指導,在日常治理中主動協調資源,幫助小區對接維修、保潔等服務資源。同時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及時回應小區治理中的難點問題,為業委會開展工作“撐腰鼓勁”,讓這個老小區的治理始終走在規范軌道上。
每周召開兩次“居民夜話”會,社區、業委會和居民面對面溝通并解決問題。 姜龍 攝
“以前樓道雜物堆積、垃圾清運不及時是常事,現在大家自覺維護,環境清爽了,住著也舒心!”“現在我們小區房子一掛出去,價格總比旁邊小區高一截,還搶手得很!”這些樸實話語印證了自治不僅帶來了環境改善,更切實提升了家園歸屬感與幸福感,以及實實在在的居住價值躍升。
橋頭村的這一實踐,為破解老舊無物業小區治理難題提供了可復制的“鑰匙”:核心在于“黨建引領、能人帶動、居民主體、協商共治”。從推選代表到成立業委會,再到民主決議、高效執行,居民全程主導,真正成為家園治理的“主人”。
街道及社區全程給予政策指導,充分發揮業主委員會核心樞紐作用,有效凝聚共識、暢通民意、推動落實。小區所有重大事項均通過業主大會公開協商、集體決策,充分尊重了每一位居民的“話語權”,確保了小區治理真正契合居民所需。
社區工作人員和小區居民一起為井蓋繪制涂鴉。姜龍 攝
城北街道黨工委書記易鈺棋表示,橋頭村小區以實踐證明了居民自治蘊含的澎湃動力,“這把‘鑰匙’打開了老舊小區自我更新的潛力之門。下一步將系統梳理橋頭村經驗,重點圍繞組織建設、議事規則、項目落地等關鍵環節,形成可推廣的自治工作法,推動更多無物業小區找到自我管理、服務和提升的路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