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成都市龍成小學(下文簡稱“龍成小學”)教師姚懿容是位“90后”,畢業于西南大學美術專業。2017年夏天,姚懿容入職剛開校招生的龍成小學,成為一名美術老師的同時,還迎來了一個未曾預料到的挑戰:“當時學校缺信息技術老師,而我的信息化能力相對突出,就補位了。”
對姚懿容來說,信息技術教學中有不少內容是新領域,但她并未退縮,提前學習教材內容,邊學邊教。
慢慢地,姚懿容發現,美術與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圖形化編程課上,她讓學生先用畫筆設計角色,再用代碼讓角色動起來,“這種融合既能提升學生的技術能力,也能培養美感。”
嘗到跨學科融合的甜頭后,姚懿容又進行了職業生涯教育融入課程的嘗試。在龍成小學的定格動畫系列課程中,學生被賦予攝影師、編劇、導演等身份。“給孩子一個專業角色,他們會站在專家視角思考問題。”姚懿容介紹,例如當學生以攝影師的身份完成動畫取景時,不僅要掌握構圖技巧,還要理解鏡頭語言的專業邏輯,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對這項職業有了初步的切身體驗。
在種種跨學科的實踐中,數字化手段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從信息技術老師的角度出發,姚懿容又以更大的力度擁抱教育數字化發展。
比如在她推動的整本書閱讀項目中,教師借助電子閱讀設備,更加精準地把握學生的閱讀習慣,實現個性化閱讀指導;在前沿技術的科學通識介紹中,她結合央館人工智能教材和智能教具等,幫助學生理解語音識別、圖像處理等技術的基本邏輯……
如今,在姚懿容的影響下,她班上也出現了一批“明星”學生:有不斷跟進各類設備故障修復的“協調員”,有拿起工具歸集雜亂線路的“動手達人”,還有研究螺帽松緊與平衡關系以控制機器人運動路線的“技術控”。
“如果我只局限在美術專業的話,現在的很多事情可能都無法實現。”姚懿容談道,讓她慶幸的是,自己能夠借數字化“東風”實現“破圈”發展,而讓她期待的是,自己的“破圈”發展能夠給學生帶來“破圈”的成長。(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葛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