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內基金的交易語境中,**“主動買賣” 和 “被動買賣”** 的概念需結合基金類型(主動管理型基金 / 被動管理型基金)和交易行為本身來理解。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按基金管理方式區分:主動型基金 vs 被動型基金
1. 主動型基金(場內較少見,LOF 較多)
定義:
基金經理通過主動選股、擇時等策略,力求超越市場平均收益(如跑贏某一基準指數)。
場內典型代表:部分 LOF(上市開放式基金),如主動管理的股票型 LOF。
買賣特點:
交易價格:取決于基金凈值(場外申贖)或二級市場實時價格(場內買賣)。
投資邏輯:依賴基金經理的能力,適合對基金經理投資風格、歷史業績有研究的投資者。
場內操作:需通過證券賬戶在二級市場買賣,價格實時波動,可能產生折溢價(如盤中溢價買入需謹慎)。
2. 被動型基金(場內主流,如 ETF、指數 LOF)
定義:
跟蹤特定指數(如滬深 300、中證 500),基金持倉完全復制指數成分股,力求與指數表現一致。
場內典型代表:ETF(如滬深 300ETF)、部分指數型 LOF。
買賣特點:
交易價格:實時跟蹤指數凈值(IOPV,每 15 秒更新一次),受供需影響可能小幅偏離凈值。
投資邏輯:依賴指數本身的表現,適合看好某個行業 / 市場長期趨勢、追求被動跟蹤的投資者。
場內操作:通過證券賬戶實時買賣,交易便捷,費用低(無申購贖回費,僅券商傭金)。
二、按交易行為區分:主動買賣 vs 被動買賣(操作策略)
1. 主動買賣(主動交易策略)
定義:
投資者根據市場行情、技術分析、資金流向等主動判斷,自主決定買賣時機和價格。
特點:
靈活性高:需實時盯盤,利用盤中波動(如短線波段操作、高拋低吸)。
風險與收益并存:若判斷準確可獲取超額收益,但若頻繁交易或誤判可能虧損。
適用場景:
對市場敏感度高的短線投資者。
交易活躍、波動性大的基金(如行業 ETF、主題 LOF)。
示例:
盤中發現某 ETF 快速上漲,主動賣出止盈;
預判某板塊利空,主動止損離場。
2. 被動買賣(被動交易策略)
定義:
投資者遵循既定規則(如定投、網格交易)或完全跟蹤指數走勢,不主動預測市場,按計劃執行買賣。
特點:
紀律性強:避免情緒化交易,適合無法實時盯盤的投資者。
降低擇時風險:通過固定頻率或機械規則分散買入成本(如定投)。
適用場景:
長期投資、看好指數長期趨勢的投資者。
波動較大但整體向上的市場(如寬基指數 ETF)。
示例:
每周固定買入 1000 元某 ETF(定投);
設定網格區間(如下跌 5% 買入,上漲 5% 賣出),自動觸發交易。
三、關鍵區別對比
維度 | 主動買賣 | 被動買賣 |
---|---|---|
決策依據 | 市場分析、技術指標、消息面等 | 固定規則(如定投、網格)或指數跟蹤 |
交易頻率 | 較高(短線為主) | 較低(長線為主) |
風險類型 | 依賴個人判斷,風險較高 | 分散風險,適合長期穩健策略 |
適合人群 | 專業投資者、短線交易者 | 普通投資者、長期定投者 |
典型工具 | 分時圖、MACD 指標、資金流向數據 | 定投計劃、網格交易軟件 |
四、注意事項
場內基金的折溢價風險:
主動買賣時需注意基金實時價格與凈值的偏離(如溢價率過高時買入可能虧損)。
被動策略(如定投)可通過場外申贖避免折溢價問題(部分 LOF 支持場內外轉換)。
費用差異:
場內買賣僅需券商傭金(通常 0.03% 左右,無印花稅),成本低于場外申贖(可能有 1%-1.5% 的申購費)。
流動性要求:
主動買賣需選擇成交量大的基金(如日均成交額超 1 億元的 ETF),避免買賣時滑點過大。
通過理解主動與被動的區別,投資者可根據自身風險偏好、投資目標和時間精力,選擇更適合的交易方式。
關鍵詞: 場內基金主動買賣和被動買賣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