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3月24日,全國首例全鏈條打擊侵犯公民停車信息案在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并當庭宣判。法院以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分別判處被告人黃某、李某有期徒刑四年十一個月和三年三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120萬元和25萬元。
經審理查明,2020年6月起,謝某應客戶要求查找車輛,使用被告人黃某提供,李某制作、提供的用于爬取停車信息的“JTC”等程序,通過技術手段繞過“捷停車”等停車平臺系統安全防護機制,非法獲取“捷停車”等停車平臺系統保存的公民車輛即時停車位置信息。
謝某將查詢到的相關車輛位置信息發送給客戶,或根據客戶的需求給相關車輛安裝定位跟蹤設備,并收取費用。同時,黃某接受謝某的指派,給指定車輛安裝定位跟蹤設備,并收取謝某給予的報酬。經查,黃某、李某通過上述行為分別非法獲利113萬余元、24萬余元。
本案被告人與另案被告人謝某等圍繞“尋車”業務,分工明確,上下游之間環環相扣,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謝某等13人均被判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目前判決均已生效。
我國已全面跨入汽車社會,連續14年位列全球汽車產銷量第一。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機動車駕駛人數量超過5億。大數據、互聯網為交通行業帶來無限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暗藏數據安全隱患。一旦發生數據安全事件,如泄露停車信息、行車軌跡等車輛位置信息,不僅會對公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帶來重大隱患,也可能威脅到國家安全。
近年來,犯罪分子利用技術手段破解停車平臺系統的安全防護機制,形成制作“黑客”軟件、獲取車輛位置信息、安裝定位設備、跟蹤車輛軌跡、“暗網”非法交易等一系列黑灰產業鏈。
筑牢數據安全屏障,是新時期數字交通高速發展的重要前提。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亟需根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落實運營單位主體責任和保護工作部門的監管責任,統籌開展網絡安全檢查,強化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提升抵御網絡攻擊威脅的能力。同時加快數據安全核心技術創新突破,強化威脅預測、威脅感知、威脅防御,實現監測體系與處置體系實時聯動,提升數據安全治理能力和個人信息保護力度。
關鍵詞: